()武十五年冬,新疆阿拉山口。
腊月正是一年最冷的时候,转运站外凛烈的北风夹着雪~子,扑得人脸上生疼;地上枯黄的蓬草都往南倒伏着,就连天上偶尔飞过的寒鸦,也仿佛被这森冷的天气压迫得不敢出声,扇动着漆黑的翅膀,极快的朝东边的艾比湖投去。
阿拉山口位于雅玛图的东北角,介乎于西部的阿拉套山和东北部的巴尔鲁克山之间。山口宽约里,长180~余里,西接阿拉湖,东连艾比湖。古往今来两千余年,阿拉山口一直都是联通新疆与中亚的交通要道,是伊犁至塔城的必经之路。
在后世,稍微了解新疆的人都知道这个地方,因为它是举世瞩目的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的西桥头堡。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的铁路、公路并举的国家一类口岸。现在的阿拉山口虽然热闹,却还远不能同后世相比。
中华军占领全疆之后,立刻放弃了满清时期狭隘的贸易政策,采取了“全面开放”政策,短短的几年间边界贸易形势大涨。为了不使得国家税收流失,在新疆边线随之而来的就是一批关口、哨卡的建立,阿拉山口收税站就是其中之一。
伴随着收税站成立的还有筑路哨所和物资转运站,这俩单位山口内外各建的有一个。口外的不说,口内的筑路哨所和物资转运站分的很开。筑路哨所是靠近山口建的,同收税站挨得很近,而物资转运站则在艾比湖最西头。
作为一个标准的二级军事中转站,东山口站规模还是相当大的,所有建筑全是石料搅和着水泥砌成的,小号的炮弹都不见得打得动,周遍还围着一道一丈七尺高的围墙。那围墙也有一丈厚实,顶部有三尺宽,完全可以站人。全站上下百十号人,人手一支火枪,还配有两门前膛铁炮,虽然是部队淘换下来的,可威力也不能小瞧了。
寒冬腊月,大雪纷飞。阵阵狂风刮去残雪扫打在脸上,就像是一把把割肉的刀子,可是军法如山,轮到你站岗了,虽也接不下。
武德凯今年二十五岁,参军还不到两年,伊犁城边上长大地,汉人,祖籍湖南。祖上也是官宦人家,犯了事,被流放千里从军到了伊犁。到了他这一辈,已经四十个年头了。
武家算是书香门第,虽然已经落魄了可武德凯这些后辈打小起还是受过比较好的教育的,不过在这地方识不识字也没什么区别。在伊犁像武德凯这样的还有不少,却也不会太多,毕竟满清灭亡前完全控制新疆才三十年。就好比他妻子那一家,也是祖辈上犯了事充军到这的。
中华军地到来让这批人是喜出望外。消了罪籍。还了自由之身。他们这些人既有一定地国文根底。又懂得新疆民俗民风。很多都入了公职。虽然多是小职员。却也胜过先前很多。
中华军入疆地时候武德凯才十七岁。年龄还小。不够线。更重要地他还可以继续考取功名。武德凯在元武九年考入了刚刚成立地迪化学院。又阴差阳错地入了会计科。学了三年。十二年、十三年。两次大考都没能更进一步。无奈之下只能回家找饭碗。他学地是会计科。在找碗饭吃还是很容易地。伊犁府大小商会都需要这种人才。而政府部门也能进得去。不过武德凯这一次运气好。赶上了总后勤部招人地个时机。通了门路进了东山口运转站。因为是特殊人才。通过新兵训练之后就挂上了少尉衔。他不属于运转站地武装人员。平日里地站岗放哨是轮不到他地。可谁让现在是冬天呢?军官不就是要以身作则。带头吃苦耐劳嘛!站里面地所有军官。各自归入小队。也要轮值地。
“啪咔”。一声响。哨卡地那间小屋子里走出了俩人。头上戴着厚厚地羊皮帽子。身上地军大衣裹得紧紧地。手上也带着一双皮手套。“武科长。李文才。你俩回了。我们来。”
正冻地嗦嗦哒哒地武德凯一听这话马上来了精神。“好嘞。换岗。
”说着把手中地火枪递了过去。
“有人过来了。”这时候那个李文才地战士突然叫道。“丘班副。武科长。那边有人。”
铺上了碎石子的大道上白雪已经积了半尺多厚,早就看不出原先的摸样。前方大雪纷飞,透着片片飘舞地雪花一面火红的赤龙旗从土塬子后露了出来,接着一组车队也缓缓地从东边驶出,车队最后飘扬的,是一面“辛”字大旗。
““辛”字大旗?三十
辎重?”邱福惊讶的叫道。“段鹏,把卡子里的都李文才,回去报告站长。”
“是。”
“连队旗也没有,估计来地最多是个班头(排长)。”邱福不在意的向武德凯说道。
同样地话也在站内响起,李文才大声报告道,“报告站长,三十一师辎重队到了!”
东山口站的站长名字叫廖文辉,挂地是少校衔。听了属下的报告,廖文辉很是惊讶,这天气还有辎重队到?真是不要命了,“打地是什么旗号?”
“没有队旗,只有三十一师的“辛”字大旗,押队的应该是个班头,是站长还是副站长去接见一下?”李文才小声问道。全国各地的固定转运站都是直接挂在总后勤部名下的,同国防军不是一个体制的。让一名少校站长下去见一名少尉排长,还真有点说不过去。
“都下去,这样的天还敢上路,尽职!”廖文辉赞了一声,然后起身走出了办公室,到了隔壁敲了下门,“老关,下去了,有车队到了。”
“好的。稍等,马上。”屋内响起了一声并不是很大的声音。
“哪个师的?”房门打开了,一个身材不高,却极为精神的汉子走了出来。关杰,上尉军衔,东山口站副站长,昨夜站了夜岗。“这鬼天气都敢上路,了不起。”
“呵呵,三十一师的。押队的是个班头。!”廖文辉朝关杰招了招手,然后又吩咐道,“李文才,告诉伙房,今个弄好一点!”
“是,站长。”
和现在所有押粮前来西线的辎重队一样,眼前这支部队中的大部分人,根本算不上军人。
这次运粮的主力,就是辎重队正中间的那些“配军”,这些人腰间都拴着铁链,大约有七十多个。其次的就是一个排的辎重兵,没佩戴火枪。腰间挂的都是单刀。这天气太冷了,火枪长期露在外面,刮了风雪进去,片刻的工夫就结成了冰冰。不能用的火枪还不如根烧火棍顺手。是以,在冬季,新疆的辎重兵押解物质的时候用的都是腰刀、长枪一类的冷兵器。
运粮的牛车都满载着供应军需的粮食,从地上深深的车辙就可以看出,这些粮车绝对不轻。包括几个押粮的主官在内——这几位都是正牌的国防军三十一师的军官,所有的人员都蓬头垢面,脸蛋冻的青白,嘴唇发裂,看来这一路上没少吃苦。
“标下第十一军团三十一师一旅辎重营三连一排排长孙平,奉命押送粮草前往勒布什,此乃文书还请廖站长查验!”见到廖文辉、关杰,押粮官忙上前行礼道。
“兄弟们辛苦了!”廖文辉笑语颜颜,可对文书的查看却一点都不马虎。看了第一眼,廖文辉就断定没什么问题,转手递给了关杰。“谷甲山,带俩人看一下。”廖文辉转身对着哨卡值岗的班长叫道。虽然一样措施都不少,但廖文辉却语气温和的说道:“大伙儿都辛苦了!这寒冬腊月的,一路上没少受罪吧?”
见一个少校竟然对着自己这些犯人和颜悦色的说话,口气是如此和蔼,众“配军”冻的发青的脸上终于有了些血色。
“大人,我们不累!”稀稀啦啦的回应声也从他们嘴里传了出来。
自从哈萨克局势紧张之后,第十一军团为了尽快在夷播海(巴尔喀什湖)沿线建立后勤基地,囤积足够多的军需物资,其下属的各个辎重单位是磨破了鞋子,跑坏了脚。在大雪没下的时候,他们还可以驾驶这大马车来来回回,可自从十月份下过一场大雪之后,就只能改用牛车了。速度慢下的不止一拍。
深感人手不足的辎重营就打起了牢犯的注意,挑选些身体强壮的随军押送,这些个牢犯就被戏称是“配军”。随着天气愈见寒冷,押送队伍中的配军就愈加的多了,但像今天这样的达到七成的廖文辉还真是头一次看到。
“站长,一切正常。”关杰再次确定了文书的准确。
这时谷甲山也跑了回来,“报告站长,数据相符,一切正常。”
廖文辉笑的更是欢喜了,“弟兄们动身了,到院子里去,热汤热水马上送上。”随着他的一摆手,身后跟随的一个班的士兵立刻收起了火枪,站岗的战士也纷纷收枪,并搬开了路栏。
18世纪之新中华帝国_18世纪之新中华帝国全文免费阅读_一百三十七章辎重(上)更新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