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初年,为了防备郑成功,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开始禁海。当郑成功率水军收复台湾后,清政府采取了更加严厉的迁海政策,将沿海居民内迁30―50里造成沿海大片无人区。1684年康熙皇帝解除了禁海,可是到1717年又恢复禁海,规定造双桅五百石以上的船均要治罪。清王朝想通过控制民船的速度,利于水师巡查,同时船小了很难远航,从而达到不准“通外”的目的,这样做的结果,无疑严重阻碍了中国造船业和航海业的发展。
由于清王朝的错误政策,到了鸦片战争前夕,在漫长的海岸线上,其水师只配备了小型船七、八百艘。雍正二年(1724年),清政府额定了四类战船:即赶缯船、水舟居船、双蓬船、快哨船。1800年赶缯船被双蓬船所取代,此后双蓬船几乎占全水师船的一半。
(1)赶缯船:
明、清沿海渔船,雍正五年(1727年)后被列为清军水师主力战船的定式。长21~33米,宽5.4~7米分19~24舱,板厚8~10厘米。双桅,二铁锚,四木锭,配橹2支,船工15人,水兵20人,排水量近90吨。
我国南北洋和长江下游水师的主力战船多为赶缯船型。大中型赶缯船长七丈一尺至十丈八尺五寸,宽一丈七尺九寸至二丈二尺九寸,深六至八尺六寸,分十九至二十四舱,板厚二寸六分至三寸二分;龙骨为松木,三段接成,和船板用杉木,梁用椐木。双桅、双舵,二铁锚及四木?,大橹二支,头梢一支。一船配备船工十四五人,水兵二十人左右。大型的赶缯船载重一千五百石。
(2)水舟居船:
清闽、浙沿海运输船,曾改为战船。长26米深2.15米,板厚7厘米。
(3)双蓬船:
又称同安舟古船,原为福建同安建造的沿海优良运输船,改为战船时在舷墙顶上加装女墙及档板,缺口处设置炮位。双桅,四橹。船长米,宽5米米,排水量吨。当时造价白银进6000两。
(4)快哨船:
这是一种双桅帆船,每舷配置10多把桨,主要用于巡逻,哨戒,由于桨帆并用,故航速较快,因此常用于追捕走私船。这种船在各地的名称不尽统一,有称为艇船、哨艇、快船、快蟹。总长船体长米,型宽5.79米,型深2.17米,排水量每舷配桨15支,主要武器是装在托架上的大口径抬枪。
当时兵船配备火炮10门左右,一般为几百斤至千余斤的中小型铸铁炮,射程300~400米。火炮多用泥模铸成,炮身多有蜂眼,极易炸膛。膛内加工不光洁,故射击精度很差。兵船上还装有大量的投掷火器,甚至还训练水兵使用弓箭。直到1872年,兵船上才完全废除了冷兵器。(编辑:张召儒)
欧洲在15世纪初出现装有火炮的风帆战船,1455年,英国建成总督号四桅炮船,装有225门小型火炮.1520年,又建成大哈里号战船,排水量1000吨,装有火炮21门,口径60_203毫米.1637年,建成海上统治者号战船,排水量1700吨,装有100门火炮.1797年,美国建成的宪法号战船,排水量1576吨,装有火炮44门.到了19世纪,风帆战船又得到进一步发展,最大的风帆战船排水量6000吨,装有大中口径火炮100门以上.
当时按排水量和火炮将风帆战船分为六级:一至三级称战列舰,排水量1000吨以上,在两或三层甲板上装有火炮70_120门.四至五级称巡洋舰,排水量500_750吨,在两层甲板上装有火炮40_64门.第六级称轻巡洋舰,排水量300吨,在单层甲板上装有火炮6_3——
18世纪之新中华帝国_18世纪之新中华帝国全文免费阅读_更新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