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
赵德昭只用一句话,再度使满朝文武陷入深思。
尤其是那些文臣们,想明白关节,立刻都自愧不如起来。
刚才还想着要向齐王那样,举一反三,凡事多想几步,现在就被他再次打脸。
确实,北汉一向依附于契丹。
这次北汉发兵,说不定就是受了契丹的指使,所有人光顾着北汉,就忘了契丹。
而相比之北汉,契丹辽国才是大宋真正的劲敌。
无论人口,军马,经济,兵力,辽国都在大宋之上,比之北汉更是强上数倍都不止。
可能有人觉得,辽国经济再强,也不该强过大宋,
但是事实是,即使是大宋引为骄傲的经济,现在也确实不如大辽。
大辽西接西域,南连大宋,其他如西夏,回鹘,吐蕃,等国都拜大辽为上国,年年进贡,并与之贸易。
此时的辽国相比初建的大宋,各方面都是碾压态势。
所以赵德昭才建议此时不要轻举妄动。御驾亲征更是坚决不可以。
“北汉虽然倾全国之兵围攻水洛城,但是现在有赵元佐在,还可以勉力支撑。如果陛下带禁军御驾亲征,辽国就处在了有利的态势……”
“陛下如果带领二十万禁军御驾亲征,忠武军士气必然大振,就此一举击溃北汉大军也说不定,如此一来,西北危机不是可以就此缓解。那时候再回过头来专心对付辽国,岂不是正好。”
赵光义不甘心,还要再坚持。
“晋王自己也说了,能否一举奏功,实在是说不定的事情,北汉毕竟三十万大军,我军防御尚可,一举击溃实在很难做到。我大宋国运可不敢这么豪赌。陛下亲征水洛城,辽国的选择可就多了。”
赵德昭正色道,“那时辽国可以选择大军也奔赴水洛城,包围禁军,将我大宋国军困在孤城。也可以信任北汉能够拖住我军,大军压境直接进攻河北,转而围攻京师……”
嘶……
赵德昭一番分析,众大臣全都后背发冷。
说的没错啊,那时无论辽国怎么做,都够大宋喝一壶的。
赵匡胤此前确实是动了亲自上阵的念头,可是现在被赵德昭一说,只好暂时压住这个想法。
“德昭!那你觉得现在水洛城该怎样增援?总不能放任不管吧!”
“陛下!为今之计,西北军情,就是该当放任不管,以观后效。”
哗!
朝堂上立刻又是一片大哗!
镇边特使,高怀德,八万忠武军……就这样不管了嘛!
“你……”赵光义戟指赵德昭,气的说不出话来。
破案了!怪不得你处处举荐我儿赵元佐,直把他送上了镇边特使的高位,还着意培训他如果在边城抵御北汉的强攻。
原来打定主意就是要拿他做你的枪,表现你料敌机先的才能本事,然后就把他撂下不管,任其自生自灭了?
其他人瞬间也觉得齐王这一招,够狠,够毒,够辣!
储君之争已经到了灭人子嗣的地步了嘛!
赵匡胤一看他这仇恨值拉的太满,连忙说,“然后呢!你当然不是真的一直放任不管,什么时候可以转换策略,快说!”
赵德昭微微一笑,“要快也快,只需再过个把月,臣可一战而灭北汉,彻底解决北汉的威胁!”
这是……疯了吧!
满朝文武一起撇嘴。
齐王这是脑子坏掉了吧。
前一句还在说如何抵御北汉的进攻,下一句就一战而灭北汉,而且只需过个把月。
脑子坏掉了!
北汉真那么容易灭,能留到现在?
赵匡胤虽然皱着眉头,显出一副不满的样子,心中却不由地狂跳起来。
“无知孺子!居然敢说这种大话,你说说是怎么灭的?”
“兹事体大!臣请即刻散朝,留下三品以上大臣,臣再说话。”
“也罢!散朝!三品以上大臣留下。”
赵匡胤早已急不可耐,立刻发布命令。
于是朝会解散,只留下三十几个三品以上的大臣。
“别卖关子了!快说,怎么一战而灭北汉!”
留下的都是些有真本事,职权高威望高的大臣,赵匡胤也没耐心了,连声催促赵德昭。
“陛下可还记得当年,初唐灭突厥之战?臣以为,现在的情势,和当年简直一摸一样。今年寒冬来的太早,北汉人缺衣少食,这才心急火燎的来侵袭我大宋,为的就是抢我们的军粮,想维持下去。”
“臣以为,只要前线水洛城守住,不出一月,则北汉国内粮将尽矣。那时派一员勇将,带一支偏军直入敌后,烧掉北汉国仅存的粮草,北汉必就此崩溃。”
“那时我军自水洛城发起反击,再派一路军马由东路抄袭,则一战可灭之!”
众大臣一直瞪大了眼睛听着,可是听完赵德昭的话,无不摇头叹息。
“齐王想的太简单了!”
“你说今年冬早,北汉无粮,不能久持,这些我都能接受,但是进入敌国烧粮……”
“只能说是异想天开!北汉与我国此时正在交战,两国边境必定戒备森严,你居然说派人深入敌国烧粮……简直岂有此理。”
赵匡胤面无表情,开口问道,“那你觉得,派谁去才好?”
“臣以为晋王儿子赵德明,可堪此任!”
……
赵光义气的一口老血差点喷出来。
可着我的儿子祸害了是吧!老大已经被你忽悠到水洛城,分身不得,逃也逃不出来了,现在还想让我二儿子也搭进去。
“陛下使不得!犬子无能!担不起齐王口中这种重任,还请齐王另荐高明!”
其他大臣也是个个相视摇头。
赵匡胤看向赵德昭,父子二人心意相通,不等赵匡胤开口,赵德昭立刻道,“既如此!臣麾下有一员勇将方正奇,可堪此任,命他前去,必定马到成功!”
赵匡胤故意先不答应,看向其他人,那些大臣立刻纷纷闪避皇帝的目光,生怕一个倒霉,被皇帝把这任务推到自己身上。
此前还坚决要求带兵去支援前线的兵部尚书黄元义,就差把脑袋别到自己裤裆里了。
“唉!罢了!朕就如你所愿,给此人五百人马,只许成功,不许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