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沈章出去借粮的这几天,李仲辰一面心思的练功,连庭议也停掉了
将近有一个月王上没有上朝,士大夫们等的很是心焦。此时听闻王上要重开庭议,还听闻令尹沈章回来了,一个个都是欣喜异常,马不停蹄的向王宫里赶去。
士大夫们赶到大殿的时候,令尹沈章已经等候许久了。
尽管风餐露宿了一个多月,可令尹大人却似乎是满面春风。一个个老油条们看到这番情状,心中顿时便有了计较。
片刻之后,大司马程城也走了进来。不愧是练气有成的人物,加上长年累月军旅生活中练就的淡淡杀气,一进大殿就让人感到些许的寒意,士大夫们也渐渐的冷静下来。
大司马站好位置,看令尹沈章满脸喜色,便开口问道:“令尹此去蜀国顺利否,可有收获?”
沈章转头看向大司马程城:“大司马莫要焦急,容我先买个关子,待大王到后,我一一与你细说。”
程城知道庭议在即,当下也不好细问。反正一会朝堂之上沈章一定会将此行的经历娓娓道来,也不急在一时,他整整衣袖,负手而立。
整个大殿之中所有人都静等王上的到来了。
等了不到一炷香的时间,李仲辰身着华服,头戴冠冕,龙行虎步的从大殿门口走了进来。众人回头望去,心中不免有些惊讶。
在士大夫们的眼中,一个月的时间不到,大王却好像有了脱胎换骨般的变化。
李仲辰一个月前还是一副病怏怏的模样,没想到一转眼就变成了一个满面红光,肌肉丰厚,风度翩翩的一代明君了。他们似乎又看到了前代巴王的影子。大司马微微一笑,知道李仲辰定然是练了他程家的养气功夫,而且练的小有成就。
众人怔怔的看着看着李仲辰,好像看到什么珍惜动物一样,直到李仲辰走到王座之上坐定,才一个个的回过神来。
“沈卿你此去蜀国一月,可有收获。”李仲辰知道现在大家的心思都在这件事上面,他也不例外。
“大王,臣此去一月,一开始蜀王并不愿意见臣。臣花费重金,买通关节,才终于见到了蜀王。”沈章顿了顿,“臣见到蜀王,说明来意后,立刻就受到了蜀王的耻笑。”
“耻笑?”
“不错,正是耻笑!他笑我巴国是不是糊涂了?竟然跑到他蜀国借粮。”
“那就是没借到了粮了?”大司马程城突然横插一句。
“非也非也,臣以大王之理讲与蜀王听,蜀王听了之后,当下就面色大变。他连夜召集群臣商议。”
“结果呢?”
“结果就是他第二天一大早就急急忙忙的召见臣,答应借粮给我们。”
“借了多少?”李仲辰听了沈章的话。心中大定。这第一关算是过来了。他早料定能借到粮食,现在想知道的是借到多少。
“这次借到的粮食足可以支撑我巴国到明年开春!大王不必担心,为了防止蜀王后悔,我特意等他准备好了粮食,然后随着粮车一起回来的,这才回来晚了些许日子。”令尹沈章的语气平静,一字一句都咬的很清楚。
“好,此番出行多亏了沈卿,寡人心中的石头也落了地。”李仲辰听了沈章的话,心中知道粮食问题已经初步解决了,不由得长舒了一口气。
万事开头难,这头已经算是开好了,自己的计划也可以开始逐步实施。
士大夫们听了沈章的话,也感到一阵心安。得亏这是大殿之上,否则恐怕早就是一片恭维之声了。
“诸位卿家可还有什么要报的?”李仲辰平复了一下心情,继续着庭议的流程,他这大王当的越来越有模有样的。
“臣还有话要说。”大司马程城此时站了出来。
“可是有军情方面的急报?难道楚国又来打我巴国了?”李仲辰只感到一阵阵的头疼,楚国是他目前为止最大的隐患。与强国为邻,真的有一种针芒在背的感觉
“大王莫急,楚国并没有来攻打我巴国,恐怕未来的几年,他也无暇西顾。”大司马见李仲辰皱了皱眉头,赶忙解释道。
“怎么说。”李仲辰现在只想把这个卖关子的老丈人暴打一顿,可一来他打不过,二来有嫣儿这层关系,他也不敢打,于是也只能憋着。
“大王,据可靠消息,不日之内,楚国就要和吴国与越国一起开战了。而且还有秦国在后面掺合”
李仲辰听他这么一说,顿时回忆起一些。
他依稀记得楚国确实和吴越进行了大战,而且时日绝对不短,甚至超过了百年。此时吴国正是夫差掌权,勾践还在吃苦胆,名义上算是附属国。楚国打吴越之地,是为了报当年吴王阖闾的仇,这绝不是一两日就能成的,吴越可是硬骨头,就算是打胜了,也必然要崩掉一口大牙。
“真是天助我也,天助我也啊!”李仲辰现在心中别提有多高兴了。至少一段时间之内,都不用担心楚国了,在建设初期能有一个相对平稳的环境,这简直就是上天的恩赐。
“大王,我们可否要帮他们一下,毕竟敌人同为楚国。”大司马试探着问道。
“不必了,以我们现在的底子,实在是不好掺合。此次楚国与吴越之战必然是一场漫长的拉锯战,后面还有秦国制衡。等到我巴国缓过气来,而他们互有消耗之时,再出兵不迟。”李仲辰心道好不容易有如此平稳的环境发展,正是闷声发大财的好时候,他怎么可能主动去打破。
令尹和司马对视一眼,知道遇到了明君,便齐声道:“大王英明。”
其他士大夫一看这两位老大都这么说了,也纷纷附和,一时之间,大殿之中满是称赞之声。
李仲辰就像是飘在云雾里一样,千穿万穿,马屁不穿,看来不管是谁都喜欢别人的夸赞。
过来一会,他终于回过神来:“可还有其他的事要报的?”
左尹这个时候站了出来,朗声道:“大王,今年的芒种就快要到了,请大王批示,发给百姓谷种。”
李仲辰这才想起来,现在巴国百姓普遍种的是谷物。水稻是到南北朝的时候才慢慢的成为主流的。而巴国地处四川西部,包括湖北的一部分,甘肃省的一点点,地多山地丘陵,很难找到像蜀国那样大片大片的平原,所以粮食收成一直不是很好。
“你可知道水稻?”李仲辰看向左尹。
“臣知道,长江边上有一些人种,但是收成好像很一般。大王不会想要推广种植水稻吧?这可万万使不得,百姓没种过这些东西,定然会很惊慌。”左尹看李仲辰神色似乎有意要推广水稻的种植,忙劝阻到。
“谁说寡人要一开始就让百姓来种水稻了。”
巴国占据着湖北的一大块,地处后世的水稻之乡,所谓“苏湖熟,天下足”,李仲辰觉得没理由不大力发展水稻种植产业。虽然现在的水稻产量不高,可他可以选择优势种,可以杂交啊,前期水稻的产量一年一番绝对没什么问题。
“谷种的事情寡人允了。你先退下吧。”李仲辰说着又转向大司马。
“大司马,我巴国现在还有多少兵力?”
“原本有大概两万的可战之兵的,但是经过去年那么一消耗,现在只剩下八千不到的军士了,这其中还有将近一千左右的伤员。”说道士兵的问题,大司马的神情有些落寞。
“这么少?我巴国要自保,没了士兵可不行,大司马,你可以着手招募新兵了。”
虽说三千越甲可吞吴,可是那纯属巧合,这种事太少了。历史上当然也不乏有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但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士兵多的集团或者国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招兵?以我国如今的国力,恐怕养不起更多的兵了。”还没等大司马说话,令尹沈章先站了出来。
“是啊,大王,我又何尝不想招募新兵,可是单就军粮一项,也是填不满的窟窿,现在真的没有办法再招兵了。”
大司马满脸愁苦,作为一个将军,手底下却没有可用之兵,他别提有多难受了。可他也知道现在不是招兵的时候,因为国家的粮食确实是不够了。
“大王,此事还需缓缓商议,急不得啊!等三两年后我巴国的国力恢复过来,再招兵卖马不迟。”
“不迟?那时候就迟的不能再迟了,这次你们什么都不要说了,你回去就给我招兵,先招到一万五千人。”李仲辰一口咬定要大司马招兵。
“这....”大司马用求助的目光看向令尹沈章。
沈章站了出来,“大王可是有什么想法,请大王明示!”
大殿里的大臣们都不是蠢人,见王上如此坚决,知道李仲辰必有考虑,于是一个个竖起耳朵来要听听大王有什么高论。
“兵是一定要招的,粮草的问题也一定要解决,所以我决定要施行屯田制。”
作为一个三国迷,李仲辰最爱的不是大耳贼刘备,也不是江东贵族孙权,反而是奸雄曹操。他对曹操最佩服之处就是他的屯田制。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制度,让地处北方贫瘠之地的曹操反而成为三国中最富裕的军阀,这是何等天才的创想,现在李仲辰掌握的巴国地处水草丰茂之地,不挪过来用用,岂非太对不起曹操了吗。
“屯田制?这是什么制度,请大王详解。”令尹也有点糊涂了。
“说白了,就是让士兵在训练之余也种地,这样军队就能达到自给自足,甚至给老百姓提供粮食。具体的东西等我想好了,整理出一套方法给你们,总之你们兵先招起来,练起来。”李仲辰深知眼下的平静只是暂时的,所以他现在要农业军事一起抓。
“一切凭大王吩咐”
众人明白了李仲辰的想法。尽管还是不太相信,但既然大王说了,也有了借粮成功的先例,所以也就没有什么非议的声音了。
一场朝会就这样结束了,巴国的未来会走向何处,没人知道。
但李仲辰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