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顿东北四里多有个村子,名邝楼,村民以邝姓为主。关于邝姓,来源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出自古旷国后人。据宋·罗泌《路史》卷三○《国名纪·杂国上》记载:“旷,邝,是字书邝,古国,有邝氏,音荒,又有荒氏,见〈姓苑·邝·庐江〉,人于姓编临淮。”据据南北朝·宋·何承天著《姓苑》记载:“邝氏,广东南海、高要多此族。”
庐江,指今安徽省巢湖市庐江县一带,古治舒(城),古称旷林。原来这里有个舒鸠国,公元前548年,舒鸠人背叛楚国,与吴国军队联合。楚国令尹屈建率师讨伐舒鸠,吴国援救舒鸠,楚师在会战中大败吴师。并进而灭亡舒鸠。其后,舒鸠国之地被古旷国具有,居人因以为氏。古旷(邝)国起源于五代(指颛顼、帝喾、尧、舜、禹之五代,非梁唐晋汉周之五代)古国之首,辖管江南东部一带,即今巢湖市庐江县一带。约在战国时期或秦始皇统一中国时期灭亡。秦始皇设置南海郡以后,为了保持岭南的稳定,命进军岭南的将士留守当地屯戍。同时还从中原向岭南地区大批移民,邝姓子孙即在此时移民于今广东南海、高要,为不忘家国而以国为姓,即邝姓。
第二种说法,出自黄姓。远祖名黄宣,东汉河阳侯,家南边是白水村,娶邓禹孙女。八代孙名黄贤,字四明,唐神龙间拜右相,以功封郓国公,居汴粱邓州白水村,生子二,长黄旦,次黄丞。因败关灭族。易姓潜名,黄旦添“日”字于左为旷(繁体作曠),居河南陈留村:黄丞添“邑”字于右为邝(繁体作鄺),徙居吉州(江西)。改姓也没离开“黄”。
那么,邝楼之邝姓出自哪一种说法呢?看一看其家谱就知道了。据《邝氏家谱》记载:“邝氏祖起南海(始祖橐),迁高安,徙麻城,(来祖道安公)明崇祯年间来横七沟。”长挂中堂对联曰:“湖广麻城迁来客,横七沟村移来人。”
“起南海”,这里的南海,指的不是中国南海,而是一个地名。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郡有郡守,县有县令,由中央任免。开始全国设三十六郡,南征百越(岭南)后增设南海,桂林,象三郡。南海郡辖境东南濒南海,西到今广西贺州,北连南岭,包括今粤东、粤北、粤中和粤西的一部分,辖番禺、龙川、博罗、四会四个县,郡治番禺(今广州)。根据“起南海”这三字可以推断邝楼邝姓之来源属于第一种情况,是随着南海郡的设置从庐江移民广东南海、高要的。
“迁高安,徙麻城”,高安即今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市,麻城即今湖北麻城县。这六个字也说得过于简单,邝楼邝姓先祖什么时候从高要县迁到高安县,什么时候又从高安县徙居麻城县的呢?绝不会是秦末农民起义的时候,因为秦末农民起义以及后来的楚汉相争,活动区域主要在河南、江苏、河北、山西、陕西、四川一带,没有波及到江南地区,邝姓没有可能参加秦末农民起义或楚汉战争。再者,秦始皇统一中国是前221年,秦末农民起义是前209年,西汉建立是前206年,高要邝姓不可能在这么短短十几年内又迁到江西高安。
汉高祖六年(前201)设建成县,直到唐朝武德五年(622)为避太子李建成名讳,才改建成县为高安县。《姓苑》是南北朝·宋学者何承天所著,根据这一点,邝楼之先祖从高要县迁居高安县,应该在南北朝时期。徙居麻城,时间要晚于南北朝时期。
“来横七沟”的时间就比较明确了,在明崇祯年间,也就是1628年至1644年之间。横七沟是个村名,在南顿西南七里余,北靠任河。该村原名白楼,明末,陈姓从山西洪洞移民来此定居,因村周围横竖七条沟,故名。
其实,横七沟不只包括横七沟一个村,南边的邝庄也应包括在内。《邝姓家谱》里所说的横七沟,实指邝庄,横七沟比邝庄名气大,便称横七沟。这是南顿邝姓最早居住地。
好了,解决了《邝氏家谱》几次迁徙的问题,下面再说说邝姓为何又从横七沟迁移到邝楼,邝楼为何又分成邝楼河南,邝楼河北这样两个问题。
邝姓没有陈姓迁横七沟早,先来者为大,邝姓来祖觉得在陈姓面前矮了半截,心里很不是个滋味。同时,横七沟距南顿七里,距县城(今秣陵镇)五十余里,西临商水县,地理位置相当偏僻,想出门办点事都很不容易,于是邝姓来祖决定重新找一个好的居处。邝姓来祖世代相传为风水大师,经常利用这一点外出寻找好去处。
邝先生查看到一处好风水,利于自家子孙享受,但需要到一百五六十年才能得到,自己无论如何是等不到了,便用朱砂锁住命脉,使其不至于流动。然后安排子孙几个地点,可循序渐进在那里安家,最后才能到目的。不久,邝先生就去世了。
李自成推翻了大明王朝,吴三桂勾结满人入关,满人占领中国建立大清,做了皇帝。转眼间到了康熙年间,邝先生的孙子遵从老爷子临终遗嘱,将老爷子的尸骨移至南顿故城东侧高地上,立坟刻碑,并以守墓的名义在这里居住。几代人以后,人口大发展,家业相当可观,便在此地建楼,人称邝家楼。成村后简称邝楼。
邝楼村中有古运河流过,将村子分为南北两部分。到了1949年,邝楼人口已经发展到五六百,代数远了,人们的亲情关系大不如以前,就有了分村的想法。恰好这时新中国成立,河南、河北都在一起办公不方便,便以村中古运河为界,将邝楼一分为二,河南称邝楼河南,河北称邝楼河北。这两个村庄原属南顿镇,2005年均划归光武办事处。
乾隆年间,邝楼一支迁到南顿东南二里多地。因为南顿是个大集镇,生意很兴隆,邝姓便在这里开菜园,拔出的菜挑到南顿集上去卖。人们便称这里为邝家菜园,成村后名邝菜园。后来不种菜了,改村名为邝园。邝园原属南顿镇,2005年划归光武办事处管辖。
到了乾隆中期,南顿邝庄邝姓分家,有一支迁徙到南顿东八里、解庄和孔营之间地带居住。这一支很喜欢画、种竹子,便在家门前栽种一片竹园,人称邝家竹园,成村后名邝竹园。到了1950年,村民觉得自己是从邝庄迁来的,又改名邝庄,但毕竟村小,便命名小邝庄。小邝庄原来归城郊乡,2005年均划归千佛阁办事处。
到了乾隆后期,南顿邝庄一支迁到驸马沟南岸,在此处建了一处花园,人称邝家花园,成村后名邝花园。至此,邝老爷子的心愿才算全部完成。邝花园原归城郊乡,2005年均划归花园办事处,今已和市区紧密相连。
另孙店北十二里也有个邝庄,村民说来祖是明末从山西洪洞县迁此成村的,以姓定村名。这个邝庄的来历值得商榷,因为邝姓多在南方居住,北方少有邝姓。这个邝庄邝姓极有可能是从南顿邝庄或者邝楼迁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