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广粮门(1 / 1)

水寨东南,水(寨)新(桥)公路两侧,有十来个以“韩”姓冠名的村子,从北向南数有:韩营、后韩楼、韩老家、****小庄、韩岭、南韩小庄、前韩楼、韩腰庄、韩筢庄、韩庄、小韩庄。这些村庄的韩姓,以及散居于以他姓冠名的村庄的韩姓,都是一个来祖,他们来祖的坟墓在韩老家。韩老家,顾名思义就是韩姓老家。

元朝末年,这一带有个村庄叫苏家岭,苏姓为大户,人口众多,周围几十里地土地都姓苏,苏姓中还有人在朝中担任高官,所以势力很大。

元末明初,因为战争频繁,再加上旱涝灾害、疾病瘟疫,河南原住居民死的死逃的逃,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苏家岭这一代,除了苏家岭这个村庄再无有别的村庄,野草遍地高过人顶,狼奔狐突出没其中。韩姓来祖响应洪武皇帝的移民号召,从山东枣林庄来此定居,所居之处离苏家岭仅有里把地。夫妻二人奋力开垦土地种植庄稼,逐年拓展,很快积蓄了大量粮食,家底逐渐丰厚起来,人丁也随之兴旺起来。

苏姓本为元朝官员,朱元璋势力强大之后,苏姓得到高人指点,赶快归附朱元璋,仍然是高官得做,骏马任骑,一代接一代,仍然权势很大。韩姓是平民小户,无权无势,苏姓自然不把他看在眼里,时不时的欺负他们一下。

有人就有力气,韩家继续开垦周边的废弃荒地,耕地逐年增加,粮食逐年增加,人口也逐年增加,最终形成了庞大的庄园式村落,遂取名韩庄。要问韩家耕地有多少,从村后头扎犁子,一遭地(即来回犁一趟)犁七十亩,也犁不着外姓的地,官府曾颁发过“双千顷”牌匾。要问韩家粮食有多少,有一年闹饥荒,韩家开粥棚济困,远近灾民来此接受施舍近万人,住了仨月,韩家粮食用的还不到一半。要问韩姓人口有多少,韩家掌家的为了耕种管理方便,把那些能够独立支撑门户的子孙搬迁出去建立新村,多达十数个,而那些分支在周围他姓村落的韩姓子孙还不计算在内。迁出去的韩姓不忘始迁祖居住之地,遂把韩庄称为老家,渐渐的称为韩老家。

韩老家,在历史上曾被冠以“广粮门”的称号。村中立有牌坊,名“广粮门牌坊”,建于明嘉靖年间。清光绪年间曾在此设立“广粮门牌”。从宣统三年《项城县志·舆图志》上看,“牌”,是清朝最层的行政区划,有的比现在的乡大,有的相对较小。到民国初年,牌的行政区划缩小了,大致相当于保甲制的“保”,或者今天的行政村。

韩老家为何被称为广粮门?广粮门牌坊又是怎么回事呢?这必须追溯一下历史。

明朝中期,皇帝大多不理朝政,政事交由宦官、奸臣处理。宦官、奸臣横行霸道,胡作非为,横征暴敛,正直臣子反遭迫害。当时,旱涝霜冻蝗灾时有发生,可赋税、苛捐杂役不但不减,反而日益繁重,天灾不断人祸连年。黎民百姓无以为生痛苦不堪,被迫背井离乡拉棍外出讨饭,饿死路边、沟边的无法数计。苏家岭、韩老家这一带也不例外。

韩家有粮,心又慈善,支起大锅开起粥棚救济乡民。每年春天青黄不接之时,来此逃荒要饭的成群结队,络绎不绝。苏姓仗势权高位重,对饥民不管不问。

当时,韩家掌家的名叫韩孟阳,好读书,勤耕作,靠勤俭节约起家,为人好善乐施。平时借贷给别人粮食,说借一斗,他就给两斗,从不要利息;遇到特别贫穷的人家找他借粮,要是拿个小布袋,他就让换个大布袋,装满为止,连借据都不要,吃完再借他还借。遇到灾荒年,他主动打开粮仓,接济四邻相亲。丁村集(丁集)路途远,他就让家人把粮食拉倒丁村集去放粮,始终奉行“借钱不长利,放粮不收息”的原则。

韩孟阳见到灾民如此之多,心中不忍,善心大发,就组织族中年轻后生在村里村外架起席棚,支起大锅熬煮稠米粥,施舍给逃荒到此地的灾民。灾民蜂拥而至,少者数百人,多者数千人,最多时候达近万人。灾民吃了走,走了来,有的就把韩老家当成自己的家,吃了饭帮韩家耕种,长期住下,直到二麦成熟才回家收割。为此,救活很多命。

灾民一路上大讲特讲韩家设粥棚施舍饭的事情,到家后极力宣扬韩家的仁慈善心,于是韩家名声远播上百里。再遇灾荒,会有更多的灾民来此接受施舍,来了一拨又一拨。韩孟阳照样开粥棚,照样施舍,乐此不彼,灾荒过去该走走,连个“还”字都不提。

苏家岭苏家看到韩孟阳设粥棚施舍饭,每年家门前都集聚那么多逃荒要饭的人,名声大大超过自家,遂生出不良之心,便以“收买人心,在于招兵买马,图谋不轨,意在聚众造反”的罪名把韩孟阳告上朝廷。朝廷最怕百姓聚众造反,但对苏家的控告却有些半信半疑,于是派遣一名钦差大臣打扮成难民,来此私访。

钦差大臣白天混迹于讨饭者之中,一样去粥棚领饭,与饥民交谈,从中了解韩孟阳开粥棚赈济饥民的动机,夜间睡在韩家过道里,暗中察看韩孟阳的举动。

事有巧合,韩孟阳夜里做了个梦,梦见过道里卧着一只大老虎,心想梦是胡思乱想,也没在意。第二夜他又梦见过道里卧着一只大老虎,怕虎伤了人,有些不放心,起来提灯到过道里一看,横七竖八躺满了讨饭的人,连老虎的影子也没有,想想不由好笑,有时做梦醒来再睡,还会接续前梦,这一夜接续前一夜的梦就有些奇异了,奇异归奇异,什么奇怪的事情也没发生,还没有往心里去。没想到,第三夜又做了一个这样的梦,他不禁暗暗惊奇了,为何连连三夜都做这样的梦?莫非有什么玄机不成?起来提灯到过道里看看,还是睡了很多人,还是没有奇怪的事情发生,怎么老是做这样的梦啊?

第二天早晨,韩孟阳早早起来,见讨饭人都起来了,都帮助做活去了,只剩一个满面红光的老人还在睡,看看,这人根本不像忍饥挨饿的样子,想想,这人接连三天在粥棚里吃舍饭,有些奇怪了,他把这老人叫醒,请到室内询问。

开始老人支支吾吾,说自己就是一个饥民。韩孟阳说:“老人家,你说的不对,饥民大都面黄肌瘦,哪有你这红光满面的呀?我看你不是高官也是富商大贾,来此吃施舍饭,必定有什么重大机密。”老人这才说乃是朝廷钦差,专门来此私访。韩孟阳急忙跪倒说:“小民没有什么本事,所能做的也只有这些。不知大人驾到,请大人不要怪罪。”

钦差大人哈哈一阵大笑,说:“韩孟阳,有人在皇上面前告你明里赈济灾民,实则收买人心,意在图谋不轨聚众造反,皇上圣明,派我前来私访。我曾访问灾民,知你心善,也曾在你的窗户下偷听你和夫人谈话,说的都是如何救济灾民,根本就没有什么图谋不轨聚众造反的话语。我怕一次听不到你的真心,一连偷听三夜,夜夜如此。看来,你真是个大善人,我也可以回去向皇上交差了。”说完起身离去,韩孟阳想留都来不及。

钦差大人回京后,如实禀报了韩孟阳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皇上说:“这样仁慈善良之人天下难寻!竟然遭到苏家诬告,如果不是明察暗访,岂不冤枉了韩孟阳!朕一定要嘉奖韩孟阳!苏家分明是嫉妒韩孟阳,才敢如此诬告,天理难容!传朕旨意,将苏家满门抄斩,家灭九族,地挖三尺,财产全部收归国库!看还有没敢于诬告他人之人!”苏家的诬告得到应有惩罚,从此以后,苏家绝了迹,韩姓迁到苏家岭,改苏家岭为韩岭,至今。

皇上决定任命韩孟阳为知府实职,立刻上任,韩孟阳再三辞道:“想我韩孟阳,一生闲散无能,唯有耕读,皇上厚恩任我官职,实非小民所愿。能为国为民分忧解难,已足矣!望皇上能体谅小民之心,不要强逼。”皇上见韩孟阳态度如此坚决,也只好作罢。韩家后人也从此形成一个不成文的族规:不求功名,不入仕途,永不为官。

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山西连续三年遭受特大旱灾,颗粒无收,灾民流亡河南。韩府的舍粥棚前,一时人数剧增,门庭若市,询问之下,才知道是山西受了大灾。韩孟阳立即想到,自己的先祖也是从山西洪洞县先迁居山东枣林庄,再从山东枣林庄迁到项城的,祖籍遭灾,不能不去救济!当即和父亲商议赈灾一事,父亲说:“财粮有何用,恤灾救难为上策,舍施取义,机不可失,有什么可商议的。”韩孟阳说:“对,山西也是我们的邻居,那就给他们几千石粮食赈灾吧!”孟阳立即打开粮仓运出粮食几千石,亲自押送去山西灾区。先发粮食车队与后续车队一辆接一辆,延续七十余里,首尾不能相望。

说也奇怪,韩家老少齐出动,灌粮食的灌粮食,装车的装车,第一辆走了接着装第二辆,整整运了三天三夜,粮食茓子连个尖儿都没下去。粮食车队行走快如风轱辘,一天一夜就到了山西,把无数山西灾民从鬼门关前拉了回来。人们都说,是韩孟阳的善举感动了上天,神灵相助才使他家粮食搬运不完,使他家运粮车队行走快如风。

河南布政使听说后,把韩孟阳的事迹上报给朝廷,嘉靖皇帝下诏旌表,为他建功德牌坊,特赐“为国惠民”四字;牌坊上勒石铭文,记载韩孟阳生平事迹。同时还颁下圣旨:不论大小官员路过韩氏牌坊,文官下轿,武将下马,一律步行而过,若有不遵循者,马削四蹄,轿顶砸烂。河南布政使赠韩孟阳“中州尚义无双”一语。

乡亲们感到很荣耀,称韩家的功德牌坊为“广粮门”——意为“广其粮于众”。

明万历十年(1582)韩孟阳病逝,享年76岁。其子用石棺将其安葬于韩老家西南,并勒石树碑。远近受其恩惠者,闻讯皆赶来送葬,哭声震天,垒土为坟。

可惜的是,广粮门石牌坊于1958年被烧成石灰,韩孟阳墓也于****中被毁。韩孟阳事迹除康熙二十九年、宣统三年《项城县志》有传,再就是流传于民间的故事了。

可喜的是,1987年3月,项城县博物馆对韩孟阳墓址进行调查发掘,始发现墓中石棺及《墓志铭》两块,上铭韩孟阳生平事迹。1988年,韩梦阳后人捐资,重修韩梦阳墓,新建石碑六座,重镌原墓碑碑文,碑文详介了重修缘由及捐资者名单。坟墓前方正中,仿造了“广粮门牌坊”,仿刻了明嘉靖皇帝二十七年颁发的“为国惠民”匾额,以及河南布政使“中州尚义无双”的铭文石刻。目前,韩孟阳墓园已被确立为项城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人们都说:韩孟阳的事迹永不磨灭,为韩孟阳重新建墓树碑应该!

最新小说: 穿书后爱上傲娇大小姐 绝品狂婿 和影帝互粉那些年 星光的加冕 陛下又把青梅跪 从王者归来 叶锋修罗王大夏 不败医神 超品技师 艳鼎丹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