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一个链接。
梁晓声:放着那么多好书不读,为啥有中国人甘愿沉迷于低俗内容?
2018-04-15库叔新华每日电讯
当下,我们似乎进入了一个“文化快餐”的时代。各种电子产品、网络游戏占领了人们大多数课余、业余时间。
年轻人大喊着“诗与远方”的口号,却很少有人愿意经常逛逛书店、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
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语言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晓声做客库叔说,他说:“仔细想来,书籍影响了我。阅读已经成为一种接近生理反应的习惯——睡觉之前如果不翻几页书,会很难入眠;如果出行没带读物,就像烟民没带烟。”
1书籍,最好的启蒙老师
我很幸运,我的外祖父喜欢读书,为母亲读了很多唱本,所以,虽然母亲是文盲,但能给我讲故事。
到少年时期,我认识了一些字,看小人书、连环画。
那个年代,小人书铺的店主会把每本新书的书皮扯下来,像穿糖葫芦一样穿成一串,然后编上号、挂在墙上,供读者选择。
由于囊中羞涩,你要培养起一种能力——看书皮儿,了解这本书讲的故事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是古代的还是当代的,从而作出判断,决定究竟要不要花2分钱来读它。
小学四、五年级,我开始看文学类书籍。
从1949年到1966年我上中学,全国出版的比较著名的长篇小说也就二十几部,另外还有一些翻译的外国小说,加在一起不会超过五六十部。我差不多在那个时期把这些书都读完了,下乡之后就成了一个心中有故事的人。
从听故事、看小人书到读名著,可以说这是一脉相承的——没有听过故事的人很难对小人书发生兴趣,长大以后自然也不会爱读书。可见,家庭环境对培养子女阅读习惯有多重要!
好人是个什么概念?好人是天生的吗?我想,有一部分是跟基因有关的,就像我们常说的“善根”。但是,大多数人后天是要变化的,正如三字经所讲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当年,我们拿起的任何一本书,有个最基本的命题,就是善,或者说人道主义。我们读书时,会对书中的正面人物产生敬意,继而以其为榜样,他们怎么做,我们也会学着做。学的多了,也就自然而然地走上了这条路。
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一个人读了很多好书,他很可能是个好人。
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书籍对自己的改变,在“底色”的层面影响了我。因此,我对书籍的感激超越常人。
2兵团时期的幸运际遇
佳木斯市是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总部所在地,兵团战士报也在那。当时我们的文艺氛围也非常好,文化生活非常丰富。
当时全国有很多兵团,但是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和其他地方的太不一样。黑龙江兵团有48万多人,主要是来自北京、上海、天津、杭州、哈尔滨等大城市的知青,有老高三还有大学生。同时,还吸收了部队重视文艺和文化工作的传统。
我们不但有兵团战士报,甚至每个连队都有宣传队;团一级的宣传队水平很高,有的甚至可以排全本的样板戏,包括舞剧;师一级宣传队,可以和市级的歌舞团相媲美,甚至水平更高。
有一年,9、10月份,哈尔滨市举行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各师团的文艺大汇演,将近一千多兵团宣传队员集中在这里,穿着草绿的军装,虽然没有肩章帽徽,按今天的说法,都是颜值很高的男女知青,甚至惊艳了当时正在哈尔滨访问的西哈努克亲王。
我们办油画班、国画班、版画班、小说创作班、诗歌创作班、曲艺班,这些知青后来大多当了音乐学院、戏剧学院的教授,或是进入了国家各类的演出团,还出了许多画家。
另外,我们不但有自己的报纸、组织知青进行创作,而且还被外文局的工作人员翻译成外文,与人民画报等知名刊物一起上了飞往外国的航班,在那个时期就“走出去”了。
然而,我的同代人十之七八可能除了课本没有摸过任何书籍——由于各种困难,他们终其一生都没有与书籍建立起这种亲密关系,非常遗憾!
那时候,书可是宝贝!当年的人口是7亿5千万,假设当年的一本最畅销的书籍发行100万册,这意味着700个人里才有1个人可能买到这本书。
但是,实际情况是,在普通中学里,一千四五百名学生中,喜欢读书的最多不会超过10个。
这常常使我思考:如果当年爱读书的青年比例更高一些,中国社会的情况会不会不一样?
3命运因“华山论剑”而改变
复旦的老师从上海飞到佳木斯,在兵团战士报上看到了我的一篇小说,就从佳木斯到哈尔滨、再到黑河、再到我们团。
那时,我正在木材加工场抬木头,团里通知我,有一位上海来的朋友要见你,要跟你聊一聊。我以为是搞外调的,可能和我父亲有什么关系。
我没听说过复旦大学,也不认为它是好大学。而且,我对上海的印象也不是很好,所以也没有当回事。
他跟我谈文学——你知道车尔尼雪夫斯基吗?又问我怎么评价他的著作。
两个人可以在那么高的层面上没有顾忌地谈论这个问题,有点华山论剑的感觉,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后,他嘱咐我,以后不要说任何类似的话,在三四个月内你不要做什么错事。但是,他没告诉我三四个月之后发生什么事情。
我回到连队时,有上海同学问,你见的是上海什么人?我说复旦大学来的。
我复述了一下当时的情况,他们扼腕叹息,你错过了一次机会,那肯定是面试。
几个月后,我们团就接到了通知书,而且通知书注明必须是我。
在当时,如果团里认为这个人不适合,可以把这个名额给别人。
但是,既然注明必须是我,就意味着不能转让——如果我不去,这个名额就没了。你想,这是多大的幸运!
现在想,机会青睐有准备的人。
复旦大学老师为中文系招生时,和我谈文学,若讲不出来,就将错过这个机会;当你的言谈内使他多少有些惊讶的时候,这个机会和你就发生了关系。而我正好读过一些书。
4
说到底,跟钱有关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看到很多暴力、色情等不良内容。
这是网络文化产生以后,全世界所面临的共同性问题。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一点,外国人很快就从这个泡沫中摆脱出来了——他们过了一把瘾,明白电脑和手机只不过是工具,没营养的内容很浪费时间;而且,这些不良内容就像无形的绳子,套住你品位使劲往下拽,往往还是“下无止境”的。
如果我们的亲人和朋友们也成了这种低俗文化娱乐的爱好者,你也会感到悲哀。
在80年代到90年代初的“新文学时期”,那些情况基本没有。当时,我们这代作家30岁左右,铁凝和张炜等人二十六七岁。他们现在依然在写作,基本上还是秉持着那个时期的原则。
后来,文学现象出现了一些变化,这跟版税有关。到了网络时代,归根到底,还是跟钱有关。
当然,不能一概而论,我们不能说一个人在写作的时候想着钱就是一件羞耻的事情,好莱坞那些编剧和导演们,在决定拍什么电影之前算得很精,他们会考虑票房。
从写作动机来看,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作者判断受众最爱看什么、潜意识里盼着看什么,进一步思考如何在作品中加入这些元素,从而提高发行量和版税。
第二种作者不甘于一味讨好受众,而是希望影响受众、提高他们的品位。那么,就不能仅仅作为一个批评者,要作为一个高质量内容的提供者。这么做,读者可能会少一些,作者的收入也就会减少。
第三种作者只管写自己想表达的内容,其他一概不论。
我们这代作家大部分是后两种。我本人倾向于第二种,还想要去影响读者——文学应该是真善美的,我就有幸受到过这样的影响。
5
文化良心更重要
上文提到的这个问题,找出原因并不难。但是,要拿出办法来实在是太难了,现在我们能做的恐怕首先是限制。
一个作者口中说出“限制”时,会引起吐槽,网上骂人很流行。
但是,每一个国家对于这些负面的内容都有所限制,尤其是对那些可能导致青少年堕落的不良内容,每个国家都是毫不手软的。
西方曾经比我们更严格。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好多西方作家及其作品都曾经被禁过,而且,有些作家还因此被判刑或驱逐出国。
以前我在新浪网上有个博客,发一些散文什么的,点击量很好。但是后来我发现有一些很垃圾的东西进了我的博客——我本来想打理一个非常干净的文字花园,后来发现它太脏了,几乎有一部分像厕所。因此我就跟新浪说,把它关掉。从那时起,我坚决不和这种状态发生联系。
不过,咱们的电视节目跟五六年前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不仅仅以“逗乐”为唯一目的了,加进了友情、亲情的温暖和对是非对错的判断。这些正面的社会价值观开始不断进入我们的视野。当然,节目本身的品质也是重点。
要相信,我们的大多数创作者会逐渐体会到:不应该只停留在“逗乐”的层次上。至于网络上的不良内容和受众人群,我感到遗憾——有那么多好的书、好的文章给读者带来各种美好的可能性,你为什么偏要往那么低下的方向走呢?
娱乐也是需要体面的。
看一本《金瓶梅》说明不了什么,但如果只找这类书和片段来看就有问题了。这样做人不就毁了吗?在当代社会,这样的人已经和那些文字垃圾变成同一堆了。
现在,有些青年就愿意沉浸在那样的泡沫里,那就不要抱怨你的人生没有希望。
6
个人和国家都需要文化自信
*总书记谈到中国的文化自信,那么,个人有没有文化自信?当然有。
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看到就有许多人处于自卑的状态,哪怕他们成了有钱人、当了官,一谈到文化,他们就不自信了。
而我也接触过一些普通人,他在文化上是自信的,可以和任何人平等地谈某一段历史、某一个话题。
书和人的关系就在这儿——在教育资源、社会资源等方面,你无法跟那样出身于上层社会富裕家庭的孩子相比,但在读书这件事上,你们是平等的。无论你端盘子、开饭馆,或是工厂里的普通工人,那么多的好书就摆在那供你选择。
与其怨天尤人——我没有一个好爸爸、好家庭,连朋友都在同样层面,不如看看眼前这条路,路上铺满了书。
读书是最对得起付出的一件事,你多读一本好书,就会对你产生影响。
实际上,除了书籍,没有其它的方式能够使普通青年朝向学者、作家这条路走过去。只要你曾经花过十年或者更多的时间去读好书,无论做什么,都有自信。
我们年轻时手头很紧,花8角钱买一本书也会犹豫。现在的经济条件好了太多,一本书即便是四五十元,也不过就是一场电影票的钱,可年轻人却不愿意读书了。
现在,中国人口已经超过14亿,而我们的读书人口比例的世界排名却是很靠后的,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
在地铁上,满眼望去,在一万个人里可能都挑不到一个有读书习惯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从一个人的言行中就能看到他们的父母与家庭,以及更深层次的文化背景。那些“追星族”还能活到什么高度?
其实,我这么说的时候,包含着一种心疼。
精选留言
10
明月
梁晓声老师的这篇文章,真正说到了心底深处。我就有一个朋友,年龄不大,受到太多低俗的成人文化和视频的影响而不可自拔,严重影响了个人的精神状态,以至于看起来猥琐、封闭、阴暗,让曾经的朋友都逐渐远离。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多读一些好书,会潜移默化让你对国家、民族、社会、人性、个人的未来充满信心,整个人呈现出阳光、自信、豁达。书,塑造人并非一蹴而就,需久久为功,一旦发挥作用却影响终身。
5小时前
9
刘怡
教育的方向问题至关重要,它影响着这个国家的发展和命运。
4小时前
5
史晨昱
有点夸张了,我周围的人都很喜欢读书,基本都是一周一本,而且都是很经典的书,有些人还会把一些书刷好几遍,分享感受啊,写书评。看书的习惯很多人都有,看书和不看书的人各一半吧,什么一万个人里面难找出一个。。。。。。真的夸张了
5小时前
4
和子
一篇有深度的文章。我们真的应该尽可能的放一放手机。静下心来,读点书,读懂一本书。
4小时前
3
十八公
放心!我是个读书族,我也在寻求道中人,更在寻找接班人!虽然,这有点难!现在情况是,不爱写东西的人不爱读书。但寻香识女人,我就从爱好写作的人当中来发现爱读书的人,然后引为同道,加以培养提高。
5小时前
2
mingming0806
对于普通人来说,读书不一定改变命运,但能在不同环境下保持精神的体面(不见得是简单的高雅等,而是不至成为面目可憎之人)。特喜欢老师那句关于“文化”的阐释: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4小时前
1
こ用微?笑?撑?起我全部的骄傲ぃ
确实赞成
5小时前
1
木子人青
要读书,读好书,会读书。
5小时前
1
jm阿宝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5小时前
1
风雪夜归人915918
没有任何用的我刚工作就发表了文章但是单位领导只认识自己的亲戚,我几乎每个月都要买两本书的。不过读书确实挺快乐的
5小时前
1
AA迤邐(以礼)
微信朋友圈每天都有人私聊让我去看他们转发的文章,给他们增加阅读量,可是看过之后,发现一点“营养”都没有,真的都是低俗内容配上低俗的图片,拿着噱头吸引人点击。
5小时前
1
北国松
多读书,读好书,乐趣无穷!
5小时前
1
陶家池
放慢或停下脚步,让心灵跟上。
6小时前
1
渠成
如果甘愿沉浸在泡沫里,就不要抱怨人生没有希望。
6小时前
CS程
过去是书少,许多人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现在书多,选择读一本好书确实必要,可以滋养心灵,丰富人生,开阔视野,我觉得会读书的人总是幸福的
5小时前
小滚珠
读书非得到地铁里?再说手机不能看书吗?
5小时前
丁复旦
读书也好读屏也好,只要是能够带给我们心灵的滋养,都是有效补充知识的形式。只不过在当下,数字阅读还没有完全摆脱掉“碎片化”“肤浅化”的标签,这需要我们推动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助力新旧媒体形态融合发展,为数字阅读提供更好的内容和载体。
6小时前
对酒当歌
其实也应该从另一个方面思考,为什么现在书不如电子媒体吸引年轻人?书,也需要改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