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父亲几乎都是南北睽违,不得常见,主要因为,父亲的一生都在远行。
有的人远行,那是一趟愉快的出游;在一个云蒸霞蔚的日子,领略锦绣山川。
父亲的远行,则如履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而父亲,发起一次又一次地冲锋。
战争,没有永远的赢家。不论战果如何,父亲都没有退缩;因为身后,就是我们的家。
父亲的胼手胝足的劳作,让我们因此有了受教育学习的机会;我们一家人,也因此脱离了饥馑并臻的日子。
父亲最近一次的远行,也是最长的一次远行,便是山西太原。
因此我去了三次山西。素闻山西人会做生意,但是在明清年间纵横驰骋了四五百年的晋商,如今挖煤卖煤却成了我步入山西的第一印象。路面一年四季都是汽车驰过而掉落的而且扫不尽的煤渣;空气中,仿佛永远都是拨不开的阴霾。因此我特别注意山西的澡堂,三步一个,五步一间;第一次感受到了搓澡;洗澡,也是可以有人服务的。
几个月前,我是否回国一次,真的是群雌粥粥,莫是一衷了。虽然时过多月,余音尚且绕梁。我趁工人充足,还有些腾挪空间,就没理会太多,赶紧回国一趟。
这次山西之行,几个山西的老总特别客气,轮番款待;我也只好入乡随俗,客随主便了。
于是便要提到山西的面食。自古便有“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的说法,足见山西面食文化,在中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冠福公司的一次晚宴,我见识了山西的几道面食,印象较为深刻的便是山西的莜面。莜面栲栳是山西晋北、晋中、吕梁一带家庭主妇的拿手戏。她们将一大块热水和好的面团放于手背上,夹于中指食指中间,放置光洁石板一块,随手一拐、手托一推、食指一挑一卷,筋薄透亮的一个个栲栳便整整齐齐地码放在笼中,急火蒸10来分钟出锅后,浇上羊肉蘑菇臊子或葱油盐醋等,软筋适口、浓香不绝。我不知道厨师对于莜面的做法是否跟民间传说的一致,但是味道着实不错,虽然我根本就不清楚民间正统的莜面味道,外行的,吃着热闹。
山西位于黄土高原之邻,黄河之畔,特殊的地理位置,滋养出另一个山西的特色,那便是山西的枣。山西的枣之所以饮誉中外,从“八个一尺,十个一斤”这句话便可理解。个头大,皮薄味甘,便是它的主要特色。
这次从国内过来,父亲给整了几箱的骏枣,然后在我过来的前夜,又拿到街道精美打包,来到南非我报完平安后第一句就问,那些枣,亲朋好友都分享了吗?当然,毕竟是僧多粥少,少数的几个吃到骏枣的亲友是赞不绝口。可以说,父亲对我的影响,没有刻意的教化,却是无时不在的潜移默化。
今天抽空看了点季羡林关于人生的一个文章,其中有一篇谈到道德!他把道德提到一个高度,道德就是“天人合一”。简单地说,就是要捋顺三个关系,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的自身修养。一个人为自己着想和为别人着想,后者的比例多于前者的,就是有道德之人。那个“宁负天下人”的曹操,那就是道德败坏了。
这样说,父亲,绝对是一个有道德之人。因为父亲处处为别人着想,具体例子真的是枚不胜举,我都要笔楮难穷了。从父亲,我又关注到父亲交往的群体。我发现这个群体,大都是事业有成,有公益心,都能够处处为别人着想。接着,我又注意到他们的公司的企业文化,员工有竞争,更有协作,员工为公司谋发展,公司为员工谋福利,真的有“百舸争流千帆竞”以及“同舟共济”之感!于是,我想,如果把道德这个影响,从点到面而不断地深入,那么关于“天人合一”的道德理念,又岂是俟河之清,遥不可实现呢?
我是一个路盲,对中国地理真的是太少熟悉了,原本以为今后在教育战线终老一生,也要“自闭桃源称太古”;而且,赚的工资也不多,这辈子,估计就走不出福建了。哪曾想,一下子就走出国门呢?中国有句古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我想,这句话用到地理方面,也是相通的。
我在翻阅《平凡的世界》的时候,总认为小说写的是山西,因为山西有煤矿,山西有孙少安的老婆秀莲,重要的是,山西有闻名遐迩的红枣。可是,今天提到红枣,百度一下子关联到陕西的铜川、延川这两个地方,其中延川具有“红枣之乡”的美誉,原来这才是孙少平生活过的地方。我这是“撞衫”了!
写到这儿,扯出一个孙少平,绝对不是牵强附会。我发现,孙少平身上体现出来的坚忍不拔的勃勃生机,在父亲身上,我能够经常地感受到,而这种精神,也正是我所喜欢的。对于孙少平的认同,我想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衣衫可以褴褛,但是内心是强大的;职业可以低下,人格却是高大的;经济可以是拮据的,但是爱心不能没有。我想,田晓霞这般的倾心农村来的傻小子,估计也是这么想的吧!
回南非的那个早上,父亲特意请假在家,叮嘱我跟所有的亲友道别,然后一起打包几个行李箱,我的行李箱,食物除了核桃,就是骏枣了。
到了中午,几个孩子放学回来了,大女儿看到我的行李,就躲到床上哭。“只为家穷频分离”,有什么办法呢?这个世上,哪有鱼和熊掌兼得的美事?我只有狠心离开,甚至没敢回头看一眼孩子,甚至连行李都没敢拿,我是夺门而出的。所有的努力,都希望缩短这种分离带来的痛楚的时间,早些时间结束这种天涯颠沛流离的日子。
我一猫腰钻进车里的时候,看到父亲亦步亦趋地跟上来,手上提的正是我不敢触手提取的行李。
车开走的时候,看到座位上有一包鲜枣,上面沾着清晨刚刚下来的露水。透过车窗,看到父亲在抹眼睛,母亲已经是泣不成声了,孩子们哭泣的声音我是听不到了,他们早已经被父亲“隔离”在房里了。
这包鲜枣,路上一颗没舍得吃,我的意识,这要赶上鲍身翅肚了。而且,我原本是要带到南非的,让大伙儿也尝尝鲜枣,感受一下老人家的一片心意。可惜在过海关的时候,我怎么解释,工作人员都不让带。我不知道他们是见识短缺,还是装傻充愣,只好在机场匆匆做了处理。现在想起,还在心痛不已。要知道带不动,路上吃了也好。老人家若知道我做就这样简单地“处理”了他的鲜枣,不伤心才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