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箓法术】(1 / 1)

符箓-符的起源

符是一种被认为能够召致鬼神、厌镇精魅的奇特文书。它文字曲折难辨,似书,又似图,在道法中被大量应用。道符是从哪里来的?道书上说,它本身是天上云气自然结成,「此符本於结空,太真仰写天文,分别方位,区别图像符书之异」(《三洞神符记》)。以後才由太上老君等神仙将它传授至人间。近代蒙文通先生认为符文曲折,起於西南少数民族文字,其说虽另辟蹊径,但尚值得商榷。符书本来源於先民的文字崇拜。《後汉书.方术传》中《解奴辜传.集解》引惠栋曰:「古代有管制鬼神的办法,所以《淮南子》说:古时仓颉创造文字,而天上落下小米,鬼在夜里哭泣。高诱注说:鬼恐怕被文书所管制,所以夜里哭泣。」(古有劾鬼之法,故《淮南本经》云: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高诱注云:鬼恐为书文所劾,故夜哭。)可知某些特殊的文书可以压劾鬼神的思想早就有了。在文明时代,官方文书尤其是命令、政令,具有强制的权威,受其影响,在一般人头脑中加强了对文字的崇拜。从现有的文献看,道符形成於东汉,它是将凡间的权利象徵搬至鬼神世界的结果。道符之造作盖模仿秦汉时的符传,主要由中原文字变形而成。符原是古代君主用以传达命令或者调动军队的凭信。起初盖刻竹为之,後来常用金、玉、铜等制作,朝廷、将帅双方各执一半,合之以为凭信。执符的使者因代表王命,将领须得听从其传达的命令。将人间的符搬到神鬼世界,於是便有天符、神符出现。首先做这件事的当是民间的巫师,战国的巫师已经使用符,称为禹符。(参看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乙本)汉代的巫师在墓门解除一类活动中,更经常地使用符。这类符,宜称作巫符,它们正是道符的直接前身。

我们现在能见到的巫符,书在汉墓出土的解注瓶上。解注,又称墓门解注,解除,解逐,系解除(得罪神明的)过失祛逐鬼气的巫术。在出土的解注瓶上,发现有咒语及符文。他们使用的符,主要是由汉字拼合而成,嵌以星图,以及据说为收鬼、缚鬼之物。据王充《论衡》一书的记载,从事解除的正是巫师。早期的道派大抵脱胎於巫术,保留有浓重的巫气,所以,原来由巫师主持的墓门解除一类的活动,成为早期道教的道术之一。释道安《二教论》讥笑「三张之鬼法」中有「左道馀气,墓门解除」一项。早期的民间道派继承了民间的巫术并且加以发展,成为系统的人为宗教的组成部分,巫符也便转变成了道符,并且发展出了成卷连篇的符书。《太平经复文》、《灵宝五符》、《五芽真文》、《三皇文》等,都是出於东汉的符书。其中《太平经复文》符字皆以多个通行汉字重迭而成,继承巫符的迹象更为明显。

就符字的容量而言,道教符书能够有连贯的文句表达一定的宗教内容,比起散漫於民间的巫师使用的巫符字多量大,表现出自发的民间巫术向人为的、有系统理论的宗教形态过渡的轨迹。就符字的形式而言,目前见到的道符除使用巫符般的以隶字拼合、变形而成外,又借用篆体和虫书鸟迹的古文,而且後者渐成主流。这种变动,在东汉末即已开始,其主要代表为古灵宝经的《五芽真文》和《三皇文》。《五芽真文》字作篆体,《天仙金母大法》、《灵宝领教济度金书》在篆字下注出音读,但按之字书,与响应音读的篆字不同,应当是造作者依据篆字笔意自创之文字。《三皇文》符字则是篆体、古文和类似《太平经复文》的重叠字(如九个「天」、九个「道"字分三层重叠)三种兼而有之。《三皇文》的符字,道教中称做「天篆云书」。又称「云篆」,因为在道士的观念中,此类符书原来是秘於上天的,故称天篆;同时又说系云气自然结成,天上的神仙也不过是加以摹写,然後再传入人间,故称「云书」、「云篆」,其字体多仿篆体及虫书鸟迹的古文,为突出「云书」的特徵,笔画故作曲折盘纡如云气缭绕之象。「天篆云书」的观念被道教内部普遍接受後,即使画复文式的符,也尽量使之笔画纽曲,於是这点成了道符的一般特徵。

东汉以後,新的道符问世越来越多。葛洪《抱朴子.内篇.遐览》中著录大符五十六种,合五百馀卷。以後新出的道派也常创造自己的符和符书,与箓一起常为道派传承的凭信。

符箓-符的结构

道符构成中有文字、有星象、有厌胜物,另外一些符还有神像,但以文字为主体:由於道符的主干是汉字和汉字的变形,所以按其原初状态说是可以读的。

陆修静曾指出:「凡一切符文皆有文字,但人不解读之,若解读符字者可以箓召万灵,役使百鬼,无所不通也。」(《太上洞玄灵宝素灵真符》卷上)他并举了一幅《都匠符》为例说它是由「合明天帝日」五字构成的,只是作符时重叠一遍罢了。从这五字来看,形态都比通常字体略有变化,尤其是「明」字,以四个日字合成,与通常写法不同。而且这种变化带有一定随意性,四个日字的「明」字,亦可由两个日字拼成,由《都匠符》半截构成的茅山《镇心符》(宋代元符年间皇帝所赐)即作此形。《都匠符》的构形尚是比较简单的,其他文字变形厉害的符,就更难解读了。据葛洪说,「昔吴世有介象者,能读符文,知误之与否。有人试取治百病杂符及诸压劾符,去其签题以示象,皆一一据名之。其有误者,便为人定之,自是以来,莫有能知者也。」(《抱朴子·内篇·遐览》)东汉多数道符尚比较质朴,精於此道的人尚能解读,但像《灵宝五符》那种似玺印,似虫书,勾心斗角,屈曲盘纡的符,除了画符者亲口密授,恐怕就再难读出字音了。

专门供画符用的文字称为符字,符字与符都有音读,称为符音。由符字和其它成份如星图、神像、厌胜物等构成符,知道这些成份的含义,就可以明白符的结构:从上面的介绍可以明白,符是以符字为主的组成成份依照一定的规则相互配合而成的。简单的符只由一个或几个简单的符字构成,复杂的符则有多个甚至於多重成份拼合而成,所以极难读懂。因为不仅构成符的成份在各道派中形制不一,且只在内部师师秘授,外人难得而窥,而且诸种成份的搭配,其序或正或反,上下左右位置也很难理出头绪。比如前面曾经提到过的《灵宝五符》又称五方灵宝符命,便难以分辨其成份及各成份间的结构方式。

还有不少符,就其形象而言,只见层层涂抹,墨汁淋漓,有时形成一个大墨团,有时变成神灵的剪影,其结构常令人觉得神妙莫测,无从索解。其实它们也是可以解读或剖析的。只是对他们的解剖,必须追踪其书写过程,而不能仅在其已成的图形前殚思竭虑而已。

这些惟见墨图莫辩结构的符,在宋代之後雷法诸道派中流传甚多,特录取雷法中的《歘火大神符》以见一斑。

歘火大神,全称为「九天歘火律令大神炎帝邓天君」,名燮,字伯温,为雷部主帅,形象十分狰狞威猛,此符聚形後显然就是这种形象的剪影(见下图)。

符的右侧为该符的散形(画符时画其中每一局部--多数是每一笔,称散形,或分形;由用形构成符的整体,称聚形形,或合形。)及其相应的书符咒。照书符咒的描述,知道符中的每一部分皆有特别的象徵意义,建构起来就是一篇赞美天君巨大威力、敕令焚鬼灭灾的檄文。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开眼则火光万丈,照耀天地邪鬼灭绝。天圆地方,六律九章,八卦。(按:此指上面藏造化之秘,六律九章、八卦古人多视作寓有宇宙数理。)东方蛮霄使者疾起。(原附注:五方使者同)上帝有敕:扫荡九州,应有不顺,縳下五岳,急急如律令!雷火烧灭,鬼惧神愁。右扇昆丘,四海停流,左扇五狱,天星坠落。拖天拽地,手擎火云;飞索六合,流电太空,龙见自缚,鬼神灭踪。火车万丈,焂尔驾来。丙丁荧惑,焚鬼灭灾。急急疾!(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将其每一笔下的书符咒联起来读,就会明显地了解这一点。)而画符的每一笔,正是某一咒语的特别符号。但在左侧的合形中,这些构成部份已经混然一体,不复可辨别。

综上所述,符是依一定宗教思维,仿照中国文字学的「六书」原理,取现成的或自创的文字(符字)配以厌胜物、星图、神像等构成的。简单的符只有其中的一种或少数几种配合而成,赋义较为单纯,复杂的符由许多种成分经多项步骤绘就,故赋义十分丰富,实际上是凝聚了长篇语言的告示、檄文。自然这些构成符的成分,以及相关的观念只流传於造符者及得其传承者的狭小圈子里,局外人无法窥其奥秘,自然也无从索解了。

符广泛地用於道法和斋醮科仪的各个环节,凡建坛、召将、上章、立狱、驱邪、破幽、水火炼度等,都要用符。同时,道士又常用符水为人治病、镇妖、驱邪,所以符在民间多有流传。道符也融汇到民众的岁时风俗中,譬如端午贴天师符、挂护身符袋的习俗即遍及全国不少地区。

符箓-箓的构成与功能

如果说符的形成较多地继承了巫符的成法,而箓的出现则突出地表现了道教开创者自己的智慧。箓又称法箓、宝箓,是一种道教符书,被用作入道凭信与行法依据。道教理论认为箓由自然之?结成,由神人传授。《正一修真略仪》云:「神符宝箓,其出自然,故於元始赤明浩劫之初,浑茫之际,空中自结飞玄妙气,成龙篆(按:一种符字,笔画曲折每成龙形。)之章,乃元始神尊化灵应气然也。」箓的功能在於召役鬼神,「箓以检劾三界官属,御运元元;统握群品,鉴骘罪福,考明功过,善恶轻重,纪於简籍,校诫宣示之文;掌觉灵图,推定阳九百六天元劫数。又当诏令天地万灵,随功役使,分别仙品,众官吏兵,亿乘万骑,仙童玉女,列职主事,驱策给侍之数目。浩劫无穷,太上十方至真众圣,皆互禀师资,结盟受授,从俗登真,永保生道。」(《正一修正略仪》)故得其箓者,方能召唤箓上神吏兵将护卫身形,或役之施行道法。同时,它对受箓者也是一种约束,故云:「箓者,戒箓情性,止塞愆非,制断恶根,发生道业。从凡入圣,自始及终,先从戒箓,然後登真。」(同上)

道箓的主体是神名及相应符、图、神像等,但各种道箓总是以入道者閤的盟誓开头,成为定格。譬如上清派的法箓中有一种《八威召龙箓》,首段文辞即是盟誓:

维某年某月朔某日,某州县某宫观受某法箓某岳真人姓名。恭诣上清大洞法师某君门下,拜受上清回车毕道玉清秘箓、大洞真经等,誓依玄科修行,救人接物。如违誓约,甘受实考,以身谢天地水三官,不敢怨恨。急急如太上玄科律令。

这种格式在其他道箓中都差不多。「恭诣上清大洞法师」云云,在其他道派中可改成该派宗坛或道首名号,如正一箓中常称「恭诣龙虎山嗣汉天师门下」,所设誓约则差不多,只是有些道箓中应守道戒和应具道行记载稍详。

在长期的演变中,形成了正一、灵宝、上清、神宵、清微、净明等法箓,以作入道凭信和道阶标志。以箓作为传承凭信和施法依据的道派世称符箓派,各符箓道派的箓一般分为若干种,每一种箓在施行法术中具体功用不同。正一派的《星纲五斗箓》佩以踏罡步斗,《考召箓》以行考召鬼神之术。同时,法箓又是与道阶相对应的,如正一法箓原有二十四阶,神宵法箓有七阶。唐代道教从正一法箓,经三皇法箓、灵宝法箓依次递升,直到最高的上清法箓,总计一百二十阶,最为完备。元以後,神宵、清微等法箓渐并入龙虎山正一派,元、明时代又由龙虎山大真人总领茅山(上清)、閤皂山(灵宝)和龙虎山(正一)三山符箓,符箓派遂以正一道为代表,正一法箓也增至三十六种。迄今为止,法箓的授受仍是正一派宗教活动的大事,授箓时须举行重大仪式,受箓後的道士方有做法师的资格。

神咒

道教施法仪式中,常有咒语、掐诀、步罡等,它们和书符一起成为道法的基本手段。道士以画符念咒、掐诀步罡来施行法术,以增强人们战胜邪恶的信心。这些法术本身具有使人类在无法控制的异己力量面前保持心理平衡和生活信心的文化功能。

咒语是一种被认为对鬼神或自然物有感应或禁令的神秘语言:咒语常和以人体真气「禁制」鬼神、外物的气禁术结合在一起,称为禁咒。有时和符一起出现,称做符咒。道士在施行咒术时又往往借助某些中介物,如咒水、咒枣等,这些施过咒术的水、枣也有咒术的效力。

道们中对咒术的效力有极高的肯定。《太上正一咒鬼经》说:「吾含天地?,咒毒杀鬼方,咒金金自销,咒木木自折,咒水水自竭,咒火火自灭,咒山山自崩,咒石石自裂,咒神神自缚,咒鬼鬼自杀,咒祷祷自断,咒痈痈自决,咒毒毒自散,咒诅诅自灭。」道士认为有法力强大的尊神,不断把秘藏在天上的咒语传授下来,念动咒语即有几万乃至几百万的天兵天将应召来服役。因此,咒语在道法中越出越多,应用范围越来越广。

咒语在道教中运用广泛:道法凡结坛有净坛咒、镇坛咒;登坛先有卫灵咒;画符有书符咒;步罡有步罡咒;诵经先念开经玄蕴咒;至於召将咒则和道书记载的天将神吏一样多;杀鬼制魔、捉妖,也都有相应的咒。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咒就没有道教的法术。

同时,咒语已渗透到道士日常生活的每一环节,融化进他们的人格中去。道士净手、吃饭、沐浴、理发等都要诵咒。不仅正一派擅於诵咒,全真道授戒也有相应的咒语。

道教咒语的特点:咒术不是道教特有的现象,佛教等其他宗教也使用咒语,特别是密宗更以诵咒(陀罗尼)著称。咒语起源於原始宗教的先民对语言魔力的崇拜,後来成为巫术的核心部件。道教继承了巫术的咒术并加以发展,同时又吸纳进一些佛教咒语,但从总体上来说道教咒语有自己的特点。

道教咒语常常用「如律令」、「急急如律令」、「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这是因为道教兴於汉代,汉代诏书和檄文中多有「如律令」一语。「如律令」意指按法令执行,在语气上有违律必究的意味。这种申述法律、政令权威的官方套语,先是被民间巫师所吸收。东汉巫师举行「墓门解除」(即在殡葬中对墓厌镇,使人鬼分途,鬼不殃及生人)的解除文,末尾即以「如律令」结束。解除文的简单句式是:「百解去,如律令!」此类咒被道教所吸收,同时也产生某些变格,主要是嵌入神名。最常见的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急急如太上老君律令」;有的还在其後加「摄」、「敕」、「疾」等字,以表示急急按咒执行不得有误。这里可以举几个例子。

在召集神兵收妖破邪有开旗咒:「五雷猛将,火车将军,腾天倒地,驱雷奔云,队仗千万,统领神兵,开旗急召,不得稽停。急急如律令!」这一咒先是称引雷部神将,兼说其神武,同时也是说明他们职司所在,接著说明开旗(展开召将令旗)召唤他们来到,且令其不许拖延时刻,立即降临。最後以「急急如律令」收尾。

道教咒语的这种定式便是区别於以赞念佛号为主的佛咒的显明特色。

道教咒语的这种结构首先表明它是托於神授、从而也是有神效的。称太上老君、称神霄玉清真王,称天师,都是直接说出尊神的名号,来召役神将、镇压妖邪。对於比较低级、专供法师役使的神灵,则是直呼其名,以示自己有控制他们的能力。因此道教咒语的施行,与其整个神仙谱系是紧密相联的,其中表现了他们的信仰,也反映了他们实践信仰的方式。不过称引神名,并不是道咒特有的现象,甚至不是咒语特有的现象。基督教徒在祈祷之後总要说「奉耶苏基督的名」。那是对神强烈的信赖敬仰的表现。所以道咒中的称引神名,表明的是许多宗教中共通的对神灵的信仰、依赖,只不过各自的神有不同的面貌罢了。其更能表达道咒本身特色的还是下一方面:它表明咒语是对祈使对象的命令,而「如律令」,既是催促,又是强调其命令必须执行,不执行,则依律惩罚。咒语的内容都直言不讳地讲清命令的目的,具有很强的功利性,这是道教咒语具备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一般说来,中国的民众对待宗教的态度,以祈求解决眼前的困难为主导,求得平安便算有福。象西方社会和印度人那种对神灵的虔诚皈依,是有相当差距的。比如印度传来的《主夜神咒》:「婆涉演波底」,据说夜行时念它可以辟邪。但其辞实际上是印度人所奉夜神的音译。佛教的重要咒语《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即民间比较熟悉的大悲咒,共有八十四句,句句皆表示对观世音的皈依礼敬之意,八十三句系称呼菩萨(包括观音的种种变相)名。这部咒语,佛教徒认为其威力极大,使用也很广泛,《大悲心陀罗尼》详细记载有用它治病、催产、解蛊毒、辟蛇蝎等等的方法。就功能言,佛咒与道咒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但从结构看又很不同。大悲咒的特点,在叫人先皈依,倘皈依了,一念它,观音就能帮助解决各种魔难,直至接引他上西方极乐世界,念咒的本身就是皈依。道咒则是直接驱策鬼神,让它们走开或者完成凡人无法完成的甚至是不可思议的事情,现实的目的是前提,对神的敬仰,乃以当下直接的利益为中心。道教咒语的这一特点规定了每一咒的应用范围相对较窄,所以道咒各有针对性,数量极多。

念咒与气禁:念咒时常常要求与体内的运气、在意念中存想相关的神灵形象(存想)统一起来。认为这样一来就可以使内气作用於对象,使之受到控制,或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种方法称为禁咒,又称气禁,简称为禁。气禁的方法在中国古代巫术中就已经使用。晋代葛洪《抱朴子内篇.至理》说:「吴越地方有称为禁咒法的,很有显著的效验,(那原因)是法师气充沛。」(吴越有禁咒之法,甚有明验,多气耳。)从近几年来考古发现看,气禁流行的地区不限於吴越地区。楚、蜀等地区都有类似的方术。据葛洪的记载,禁咒的应用范围广泛,有入大疫不受传染、驱逐邪魅,禁虎豹蛇蜂、为人治病,乃至於禁水倒流等。气禁术被道教所吸收,成为道法的一部份,早期道教正一盟威道的二十四阶箓中专有一种《禁气箓》,可见已经是整个法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份。一般道士在念咒时与内气的发放相伴随,念咒兼有以气作用於对象(通常称为布气,又称内气外运),因此对於道士平时的炼气,提出了一定要求。

掐诀和步罡

道教法术在施行中,法师常口念咒,手掐诀,脚步罡。掐诀和步罡是行法时法师的一两种基本的形体动作。要了解道法,对这两者就要有初步的了解。

步罡,全称踏罡步斗,又称步天纲。它是从古老的年代中传下来的:罡,原指北斗星杓尾的一颗星,斗即北斗,後来又扩大范围,泛指东南西北中五方星斗。法师假十尺大小的土地,铺设罡单,象徵九重之天,脚穿云鞋,在一片悠扬的道曲中,存思九天,按斗宿之象、九宫八卦之图步之,以为即可神飞九天,送达章奏;禁制鬼神,破地召雷。因此道教(特别是正一派)徒行法、修炼,步罡踏斗都是一种基本功,也是法师基本的形体动作。

一般认为,步罡是从古代的禹步发展来的。但与禹的关系如何又有二说。一种说法,是汉代扬雄《法言.重黎》中说,「昔者姒氏治水土而巫步多禹。」李轨注说:禹治水土,涉山川,足得了毛病,所以走起路来是跛的。而民间的巫师多效法禹步。如此说来,禹步最初是模仿大禹治水得下的跛脚。另一种说法,见於《抱朴子内篇.仙药》和《洞神八帝元变经》等古籍,大意是说,大禹治水时,在南海之滨见到一种大鸟会禁咒术,走著一种奇怪的步子,能使大石翻动,於是大禹模拟其步伐,使成为法术,十分灵验,因为是禹制作的,故称为禹步。从这些说法中大致可以看出禹步形成甚早,与古代的禁咒术有关。

禹步的基本步伐是三步九迹,後来扩大为十二迹、三五迹等不同的禹步。

禹步的三步九迹被认为有北斗之形,所以与踏罡步斗合一:《金锁流珠引.三五步罡引》说:「北斗,就是中斗。中斗是星,下变成为九灵,依法走下来,有九个足迹,称做星纲。」(北斗者,是中斗也。下变为九灵,步之九迹,谓之星纲。)所谓九迹,是象徵北斗七星和辅弼二星。纲,本作罡,原指斗末一星,後或借指北斗。称为纲,或许和将星图理解成天宇某一区域的纲纪有关。又说,禹治洪水时见鸟能禁咒,学了三年,术成之後踏九斗,将星配於足下。一般後世理解禹步、步罡与九宫八卦相一致,称「三步九迹,迹成坎、离卦。」由於星纲种类繁多,且根据法事的内容不断地编制出新的罡步,所以步星纲或者踏罡步斗的名目繁多,它往往与掐诀同时使用,为施法时两种最基本的形体动作,据说至於唐宋时代,步罡与掐诀加在一起已经有七百馀种,真是洋洋乎大哉。

比较常见的罡步:前面说过,罡法或者说纲法种类繁多,但比较基本的则不过数种。东汉正一盟威道有《三五星纲箓》,其中步罡之法有东南西北中五斗。以後又推衍出二十八宿罡、日月五星纲等。这些都是比较基本的常用的纲法。

斗罡中最基本的一种称为北斗玄枢罡。罡图只有北斗七星。正步时以星名为步迹之名,转身返回时以星君名为步迹之名。二十八宿罡象徵天上的二十八宿--古代中国分天宇为二十八个不等的区域,以相应的星宿标识,称二十八宿,它们是整个天宇的代表,步之象徵著旋斗历箕,蹑行周天。这两种罡步的示意图如下:

........

......

步罡的基本功能是象徵飞行九天,以及禁制外物与鬼神。罡,又称为天纲地纪,所以步罡的第一个功能就是依图步之,更认为已经升九天、过九州,巡历天下,飞行於仙境。其中比较基本的有河图大豁落斗,简称为豁落斗。实际上它就是原来的北斗罡,北斗七星加上辅弼二星作罡图,但采取河图及所列後天卦位为规范。分冬至後和夏至後用两种。前者从坎卦起,步至离位;後者从离卦起,步至坎位。河图九数代表天上九个区域,或九个星宿,凡天英(坎一)、天任(坤二)、天柱(震三)、天心(巽四)、天禽(中五)、天辅(乾六)、天冲(兑七)、天芮(艮八)、天逢(离九)。步时念咒,依次点明所步方位、象徵意义,以及威力所在。比如冬至後步时用咒云:「斗要妙兮十二辰,乘天罡兮威武陈,气仿佛兮如浮云。七星动兮上应天,知变化兮有吉凶。入斗宿兮过天关,步六律(按:指音律。古人认为音律与天地运行节律相通,步六律指步伐踩著音律的节奏。)兮持甲乙(按:指天干,也即时间的变化。)。履天英兮登天任,清冷渊兮可陆沉。倚天柱兮拥天心,从此度兮登天禽。过天辅兮望天冲,入天芮兮出天逢。斗道通兮刚柔济,添福禄兮留後世。入窈冥兮千百岁。一阳之後步相随,豁落神兮除百魅,入在斗口万邪避。急急如律令摄。」从这一咒语中我们可以揣见步这罡主要是表示在天上飞行,而且具有消灾避邪的种种超自然功能。它和二十八宿罡、日月五星罡等,都表示天上的某一区域或者仙境天府,所以步时都要存想这些场景。比如有一种星珠熠耀罡,有两种罡法,一式有八步,一式有三步。道士上香时每要步此。步时念咒:「玉清敕素,大梵分灵。元罡流演,星珠冠周。急急如律令敕。」并要存想三境。三境,指玉清、上清、太清境,系三清尊神所居之境。步罡咒中已经点明道士点香烛时等於是将天上的星光移来凡间,那靠的就是步这罡。

此类罡中也有代表九州的,称九州罡。九州,指雍、梁、兖、扬、青、徐、豫、冀九州,古人以之代表整个神州大地,所以步之代表巡逻整个大地。

步罡的另一个宗教功能,是能够禁制鬼神和外物。本来,禹步、步罡,既有飞行九天的含义,又有禁制鬼神外物的功能,不过在以後的发展中,逐步专门化,某些罡以飞行九天为主,某些则禁制的作用更加突出。比如雷法中的破地召雷罡,步之以破除阴气,放出阳气,使惊雷发生。又如考召法中的附体罡,步之使鬼神附於事先指定的儿童或其他人身上;召命神虎啸命灵罡,在炼度破幽一类法事中,步之以召役神虎将军(负责追摄幽魂的神将)。

由於道教法术的主要功能在於运用超自然的力量来改变外物,控制外物的变化;而所信仰的神仙是居於天上或仙山洞府的,进入其世界必须要有超自然的能力,踏罡步斗被认为具备这样的能力,因此它被广泛应用於法术当中,成为道法的基本手段。

掐诀又称握诀、捻诀、捏诀、法诀、手诀、神诀,有时称斗诀,简称为诀:它是道法的基本方法之一。指在手掌、手指上掐某些部位或者手指间结成某个固定的姿势,起到感召鬼神、摧伏邪精的作用。它和步罡一起,是道法和行持时的基本的形体动作。

道士诵经、念咒、步罡、结坛、召将、气禁、收邪、治病、祈禳等的各个环节都要掐相应的诀。《太上助国救民总真秘要》卷九:「凡行步、问病、治邪、入庙、渡江、入山、书符并须掐诀目。」

掐诀是从古代的气禁之术中继承下来的。道教在发展中依据自己的神谱和法术理论,作了增益、改进,形成庞大的手诀系统。

手诀的基本成份是诀文:诀文指在掌指上的某一固定部位象徵北斗星、十二辰文、九宫八卦、二十八宿等。如在第二、三四指的九个关节纹上,以三指(中指)中纹为九宫中文,馀八个关节纹为八卦文(依据後天八卦位从四指根部关节纹为乾文起始);二至五指上布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辰文。每掐该文,即象徵把握八卦、十二辰、二十八宿等。由於古人常用八卦、北斗、二十八宿等象徵宇宙中天象的运行、造化的奥秘、空间的位置和时间的变换,故通过诀文,在手上形成了一个浓缩的宇宙图景,如《阴符经》所说的那样,「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由诀文加上其馀指掌联结方式构成诀目,通常说的掐某诀即指某诀目。简单的诀目只掐一个诀文,复杂的诀目则要同时或依次掐多个诀文,比如飞捻北斗时,便须迅速捻过七星本文共七个点。有时尚要加上各指和指掌间的交结,甚至双手并用。

十二辰文的掐法如下:

子文,大指掐四指根部。(掌指之间的关节线上。下同。)

丑文,大指掐三指根部。

寅文,大指掐二指根部。

卯文,大指掐二指(从根部起算)一、二节之间(关节线上。下同。)。

辰文,大指掐二指二、三节之间。

巳文,大指掐二指顶部。

午文,大指掐三指顶部。

未文,大指掐四指顶部。

申文,大指掐五指顶部。

酉文,大指掐五指二、三节之间。

戌文,大指掐五指一、二节之间。

亥文,大指掐五指根部。

八卦和九宫文:

乾文,大指掐四指根。

坤文,大指掐四指二、三节之间。

坎文,大指掐三指根部。

离文,大指掐三指三、三节之间。

艮文,大指掐二指根部。

震文,大指掐二指一、二节之间。

巽文,大指掐二指二、三节之间。

兑文,大指掐四指一、二节之间。

诀目的构成主要依据於道教的神谱和要对付的对象:如前所说,所谓掐诀,是指掐某诀目。诀目是由诀文构成,简单的诀目只掐一个诀文,在这个意义上它与诀文可以通用。诀目的数量大,每一道派常绘成诀谱,在本门内授受和运用。诀目的设计,大抵一是依据著神仙谱系,一是依据所要对付的对象。

依据神仙谱系的诀目,相当典型地表现了道教的特点,表现了它的法术与散漫於民间的巫术的区别。道教的神谱极为庞大,而且不同的道派尚有某些不同。但就行法而言,经常要涉及到的有尊神、祖师和神将三大类。每一类都有相应的诀目。

与尊神相关的诀,比较常见的有玉清诀、太清诀、上清诀、北帝诀等。玉清诀,又称上帝诀、玉帝诀,诀文在中指中节。上章表、统领天仙兵马、指挥行瘟使者时掐。上清诀,诀文在中指上节,召请上清兵马时用;又一法掐中指指甲下,问病时用。太清诀,在中指下节。

与尊神相关的诀,有时不直接称尊神名讳,而用其坐骑、法器等来代表。比如炼度仪中请太乙天尊临坛,法师掐狮子诀:左右手掌交叉搭在一起,左手大指屈掌内,馀九指皆露於外。原来太乙天尊坐骑是九头狮子,这一手势九指外露即为象徵。类似的又如莲花诀、宝相莲、以及大小猪头诀等,掐之象徵斗姥降临。原来斗姥常趺坐於莲花上,又其拉辇的神兽名獬,形象是猪头上生角,故以之象徵接斗姥驾。

祖师诀中最重要的是天师诀和本师诀,代表本派祖师或者天师降临,有时法师存想自己化身为天师指挥神兵驱邪时用,掐法是左手大指掐二指第一节。

代表神将的诀目数量最多。因为道教神将的数目本来就很多,且各派法术所用的神将不尽相同。就比较重要的而言,有元帅诀,代表雷部元帅;都监诀,代表统领神兵的兵马都监;天丁诀,代表天丁力士;功曹诀,代表召唤神界管理案卷的功曹。其它还有日君诀,代表日君,月君诀代表月君,以及代表五方星斗的诀目。

至於据要对付的对象,以及相关科仪所设计的诀,就更难计其数。因为治病、驱邪、炼度、禳灾的法术门类繁多,相应的诀目也就数量庞大。这类诀目有以所要对付的邪秽立名,如虎目、鬼目;有以法师的行持为称呼,如煞鬼目、禁鬼诀、握雷局;也有以所持神器、手段为号,如三叉诀、剑诀、金桥诀等。相关的法术体系中都绘成诀谱一一载明,法师行法时必须严格依式掐之。

诀目数量繁多,这里所说的只是其主要类型。由於它们的象徵所在,因此主要是掐之表示启请或召唤神灵,或者以之表示布上神灵之气,克制作祟的鬼神。

上述符咒诀步,加上使用剑、印、灵幡、灵图、照妖镜和其它法器,构成行法的基本手段和方法。

最新小说: 从木叶开始的宇智波琴川 团宠小祖宗九百岁 我靠着茶里茶气嫁给了豪门大佬 八零好福妻 炮灰王妃今天洗白了吗 开局签到西游送太乙真人 九零福运小俏媳 成为反派得不到的黑月光 穿越从语文书开始 谍海偷天